■編輯部
心血管疾病病人常抱怨胸痛、胸部有壓悶感、心律不整、或是爬樓梯時喘不過氣,為預防猝死的發生仰賴及早診斷,幫助病人早期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繼建置「雙源電腦斷層掃描儀」加強對病人的檢查服務之後,台北馬偕醫院放射線科再度添購非侵入性、無輻射傷害的「3.0 T高磁場磁振造影掃描儀(Achieva 3.0T X-series)。對於高度腎功能不全的人,此磁振造影掃描儀也可在不施打顯影劑情況下進行精細血管攝影檢查,降低腦血管及周邊血管病人檢查時的風險,提供安全的檢查方式。
檢測新利器
放射線科主任楊斐適表示,3.0T磁振造影其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磁場高於地球靜磁場一萬倍之中,利用無線電波脈衝與人體內氫原子產生共振,經由電腦處理後,顯示各部位的解剖影像以提供醫師診斷之用。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乳房、生殖器官(膀胱、子宮、卵巢、輸精囊、攝護腺)具有良好的診斷功能。
而3.0 T高磁場磁振造影掃描儀是使用最新的磁體材料(鈦鋼鋁合金),具有更短、更輕和更均勻的磁體;其檢查通道長度短,孔徑開闊,可減少病人在受檢時的幽閉恐懼感。
提供高階影像需求
其高磁場均勻度、高通道數線圈,另外配合獨特「SENSE」技術(如:SENSE Head-Spine coil其掃描過程中不需更換線圈,可提供單一線圈全神經系統的掃描範圍;SENSE Cardiac/Torso 32 coil可提供業界最佳影像品質),在縮短數倍掃描時間的同時,大幅提高影像訊雜比、空間解析度及時間解析度,使臨床上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中樞神經系統、骨骼肌肉系統、心血管系統、腹部成像和心臟血管成像等領域,並採用先進的掃描序列(如:對比增強血管成像、擴散灌注成像、頻譜分析和化學位移成像等掃描應用),可達成醫院臨床診斷多元化的目的,甚至是高階醫學相關研究需求。
影像醫學再進化
1.5T磁振造影臨床應用已久,僅管普遍應用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氫磁振頻譜(MRS)、血管造影(MRA)上,但在時間與空間解析度上仍有所限制,以致於無法提供臨床更多且快速的相關診斷,但在3.0T磁振造影則兼具不施打顯影劑及蒐集影像範圍較大的優點,以心臟至腦部的影像蒐集為例,1.5T磁振造影需透過二次的切面影像處理,而3.0T則僅一次即可蒐集影像,故可縮短檢查時間。
在心肌血流灌注造影中,主要是偵測病人冠狀動脈疾病,評估心肌缺血或梗塞的位置與範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心導管的術後追蹤。
過去1.5T磁振造影主要是輔以醫師協助診斷病灶的工具,但隨著3.0T的問世,除了將治療型的檢查與診斷進階到「預防性」的腦血管影響評估及中風影像評估等成像更加清晰,3.0T磁振造影是影像學的再進化,也是加速病人檢查程序的一大躍進。
縮短檢查時間 提供優質服務
楊斐適表示,由於3.0T信號比強,對於微小血管,特別是腦部微小血管可以呈現較為清晰且細緻的影像結果,但也因為敏感度較高,一旦受檢病人有不自主的吞嚥口水、呼吸或是輕微移動身體,都有可能造成假影而影響診斷結果;因此,在安排病人檢查之前,會由放射線科針對病人病史及可配合之檢查情況進行了解,安排最適合病人的檢查方式做疾病的預防與診斷。
也由於新增添的此項檢查儀器,可縮短病人等待受檢的時間,提供病人更優質的服務。
除此之外,為提供民眾更好的服務,馬偕醫院放射線科醫療團隊包含各系統部位放射科專科醫師,亦有由美國哈佛醫學院心臟血管影像中心學成歸國的心臟血管放射專科醫師加入,配合專業經驗豐富的醫事放射師、護理師及其他臨床科;在加強病人等候室與討論室之空間規劃之外,也安排放射線專科醫師與病人採一對一的約診方式,為病人說明檢查之結果,以利後續病人診療上之評估與參考依據。